close

故事讲述一名叫玛莎的年轻女孩成功逃脱邪教,并找到其姐姐和姐夫,开始了新生活,但邪教的阴影却仍然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。

(影评结合了自己的私人经历,并不客观)

其实看这部电影时没看过什么介绍,完全是去看伊丽莎白和休的,只是大约知道是一女的逃脱邪教。

首先说一说里面的邪教。这个邪教其实相当有水准的,且带有一点共产主义的影子。一开始,电影就说明了这个邪教的特点,重男轻女。其实我对邪教的定义就跟女主一样模糊不清。我在前半段甚至还犹豫地想,是不是简介写得太夸张了,这顶多算是封闭保守的小型团体,不太像是邪教啊。过后想了想,其实这个电影讽刺了很多邪教和现实的相似之处(个人观点)。像是男女分开吃东西,而男生吃的东西总是比女生丰富。而女生的体力劳动明显比男生多,男生则做着只有“男生“才会做的工作,像是驾车,主持会议,搬运一些特别重的重物等。不得不说,这是大多数东方保守家庭会有得场景。我家的男生就非常地大男人主义,从来不做家务,小事从不管。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帮爸爸开店,可是他的店的门是铁门,很重也很难推上去,我一直推不上去,而我爸就站在旁边看。我阿姨想要帮我推上去,结反而被我爸骂,说我是叫她做东西,不是叫你。然后我花了近五分钟,才一点一点地把门推上去。进去店的时候,爸爸就骂我说这样一点事都不会做,养来干嘛,根本是亏钱。那时就很生气,明明我还小(上小学的时候),为什么你一个大男人一点忙都不帮。结果他一句话就让我没辙,就是你以为你现在吃谁的,住谁的。

同时,我注意到一个现象。如果家里水管灯泡坏或者是遇到洗冷气机之类的事。家里人的第一反应是,找男孩子来做。可是当她们发现到男孩子可能不在或者是不要做的时候,她们突然就能自己做了。并不是不会,而是潜意识地认为这是男生才会做的事。而电影则是放大了这点,只有男生才能“净化"女生,担任主导地位。

除此之外,这个邪教还是蛮高明的。它们专收缺爱迷茫的少女(也有一点男性)。但女生被第一次被“净化”时,都是被下了药,迷糊不清。而一些前辈就会跳出来安慰说没关系我们也经历过,其实这很好这样你就能融入这个家之类的话。通过这种因为大家都是这样,所以这样应该没错吧的这种心态,让这些迷茫少女成功被洗脑。直到后半段,因为他们杀了一个人,女主才开始质疑这个团体。

电影透过两条故事线相互交叉的方式表现,一条是女主逃脱邪教后的生活,一条是进入邪教后发生的事。两条线相互交叉,给人一种现在到底是在那里的迷茫感。就好像女主,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仍在邪教的掌控中的迷茫。

可能是因为是真实故事改编,整体风格都很写实,没有太多起承转合。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莎拉和休饰演的姐姐和姐夫。姐姐对于失踪两年的妹妹又担心,可是不关心。毕竟妹妹已经成年,离家仿佛是很平常的事。哪怕察觉到妹妹的不对劲,可是因为妹妹说没事所以就不管了。在妹妹明显疏离自己时,想的仍然不是尽快修复关系,而是生孩子的事,毕竟她也有自己的生活不是吗。直到妹妹明显崩溃,他们也只好把妹妹送进疗养院,而不是努力帮她恢复,虽然乍看一下有点残忍,但换成那个正常家庭不都会选择这样做吗。休的演技很好地继承了这部电影的风格,就是写实。不是很出色,可是就是会让人感同身受。

至于伊丽莎白,她会凭借这部电影拿获众多奖项,就已经侧面说明她的表演是如何出色了。像这种写实剧,节奏和结构通常较为松散,只有靠演员的功力,才能让观众沉浸在电影中。而导演也不吝啬让演员自由发挥,尤其是最后一幕的长镜头,一直聚焦在女主的表情和动作上,没有一丝的移动,可见这给了演员多大的发挥空间。

配乐方面,为了让观众感受到女主的不安,配乐大多都有一点惊悚的感觉,而到后面则偏向采用灯的方式,表示女主的恐惧和绝望。整体来说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,因为就某种程度上,这些配乐和镜头还是很让人分心。

因为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时本身就很忧郁,看了更忧郁。可能会让我丧失一些客观评价,让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偏高。看来要找一天内心平静的时候再来个二刷吧,不过不会再写影评了(最多写在日记),打了一篇影评就花了一个小时多,累死了

arrow
arrow

    小鱼在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